4G時代,光纖企業需直面“三座大山”
發布時間:2014-05-08
幾年前開始的如火如荼的3G網絡建設推動了國內光纖光纜行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近兩年來廠商展開了産能的“軍備競賽”,全球十大光纖企業名單中有數個中國企業赫然在列。
然而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光纖産能過剩程度或達50%。這場“跑過頭”了的“軍備競賽”直接導致光纖産品價格持續走低,企業利潤率也隨之降低。
顯然,光纖企業也開始認識到了形勢的嚴峻,各種産業會議上光纖企業都會對此議題展開討論。這種憂患意識是難能可貴的,此前就有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光纖産業面臨産能過剩、核心技術和原材料供應受制于人、新産品開發力度不足三方面的考驗”。
不得不承認,上述專家提出的三個方面正中國內每壹個光纖光纜企業的痛處,三點不足恰如壓在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
低端過剩 高端缺失
針對光纖産能過剩問題,此前有專家表示,“大家把所有的産能堆積到同壹類産品、同壹市場上打破了産業鏈的生態平衡。”
數據表明,2002年至2011年這十年間,中國光纖市場需求量年複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32%,強勁的需求引發了“瘋狂”的供給,每壹個廠商都想從這巨大的商機中分壹杯羹。
後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戰不可避免的上演。企業爲了保持利潤,不得不盡力降低成本。而又由于線纜生産自身的特性,提高産能成爲最簡單直接的降低成本的手段。至此,低端競爭、産能過剩、價格戰,壹條生態失衡的産業鏈漸漸形成。
在普通光纖産能過剩的同時,市場對低損耗光纖和超低損耗光纖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運營商骨幹網已經開始全面進入100G的時代,相信400G甚至1T等高容量光通信系統也會在幾年內到來。傳輸容量的提升伴隨著傳輸距離的縮短,解決這壹問題的辦法就是采用損耗更低的光纖。
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曾經根據大型網絡模擬計算結果算了壹筆賬,運營商建設超高速骨幹傳輸系統,如果采用低損耗光纖、超低損耗光纖,那麽總傳輸成本將有可觀的降低。同時也有業內其他專家認爲采用可補償性好的光纖也可以降低成本。
可觀的成本節約,必然會引發運營商對高端光纖産品重視。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廠商能提供低損耗光纖産品的僅有亨通、長飛、烽火等幾家,而超低損耗光纖産品更是沒有壹家能夠提供。
亨通光電總工程師薛夢馳表示,4G會帶來光纖需求增長,但不會改變産能過剩的局面。普通光纖産品産能過剩的“慣性”或將持續。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總經理莊丹表示,“走出去”也許是解決光纖行業産能過剩的好辦法。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有專家稱,未來光纖光纜行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在于光纖預制棒生産的成熟度。光棒是整個光纖光纜産業鏈的初始原材料,占到光纖生産成本的近70%。
近年來,國內廠商自行研發或與外企合作,提高了光棒産能,減少了對進口的依賴,但是光棒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成熟度和國外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在高端光纖産品方面,國內核心技術幾乎空白。由于制棒工藝與傳統的G652光纖相差不大,國內主流廠家基本具備了量産低損耗光纖的能力,但是超低損耗光纖技術完全被以康甯公司爲首的國外企業所壟斷。
低損耗光纖的信號衰減值爲0.185dB/km,超低損耗光纖的信號衰減值爲0.170dB/km。僅僅0.015dB/km的差別,在技術上卻是有本質的區別。
G.652光纖爲了保證傳輸性能,需要在纖芯中摻雜稀土元素鍺,正是鍺元素這種“雜質”增加了光纖的損耗。而康甯公司采用的是純矽芯工藝,把信號衰減值降低到低于0.168dB/km。
這種純矽芯工藝“脫胎”于海底光纖技術,而中國企業長期以來,海底光纖産品依賴從日、美企業進口。純矽芯工藝基礎壹片空白,沒有“厚積”自然不能“薄發”。
烽火通信線纜産出線總裁藍海也曾表示,“對于超低損耗光纖,其制棒工藝與傳統光纖完全不同,技術仍相對超前,光纖應用指標的長期穩定性仍有待進壹步檢驗,因此預計其國內應用仍需要2~3年時間。目前國內線纜廠商的研究依然處于低損耗光纖階段。”
産品結構單壹
我國光纖光纜産業的現狀是,普通光纖供過于求,低損耗光纖有自給自足的趨勢,而其他值得圈點的産品實在不多。
特種光纖、特種光纜等高端産品中礦用光纜、氣吹光纜可以自給自足,但諸如海底光纖光纜、環保型光纜、傳感光纜、油井光纜等特殊用途光纖光纜還不同程度依賴進口。
韋樂平曾表示,這些無源産業的光纖光纜廠商習慣了規模化發展,渴望産業形勢“壹百年不變,思想太落後”。可見業內對光纖廠商的“不思進取”有頗多怨言。
産品層次較低,技術含量較少,利潤率較低的産品結構非常不利于光纖光纜企業的發展。産品結構的多元化,將是未來光纖光纜企業必須研究的課題。對此,薛夢馳表示,光纖企業應該有布局,通過差異化市場提升競爭力。
所幸,國內領頭的光纖廠商已經開始重視産業結構調整,陸續推出了不同特性的特種光纖産品以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産品差異化、設備方向轉型、拓展海外市場,這壹系列舉措表明,國內光纖企業正走在從初期野蠻生長通向成熟後良性循環的路上。
本文轉載于:
http://www.net-link.com.cn